炒股赚钱其实很简单以及炒股怎么赚钱的

以下为11月17日任泽平博士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老师的直播速记整理。


任泽平:今天我和管老师的连麦,第一我们没对过笔记,第二不设禁区。首先,管老师,我做了一个投票,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百姓炒股不能赚钱。您怎么看?

管清友:其实我们也都知道结果,也都知道原因。但这东西,可不就是人性嘛。从概率上来讲,绝大部分人都不赚钱。包括我前几天说的话,好多人深表认同,就是:投资是绝大部分人亏钱最快的方式。但是,很多人也管不住自己,总觉得自己是那一少部分。包括机构其实也是如此。即便是国外成熟市场也是如此。

任泽平:您的结论就是,如今老百姓炒股都不赚钱,但大家愿赌服输。不赚钱的原因就是人性。我的看法是,炒股票这事本身就注定了是少数人赚钱的游戏。巴菲特讲,在别人恐慌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慌。别人是谁?就是大多数。我是谁?我是少数。做股票,要做那个少数你才能赚钱。如果做随大流的大多数,一定亏钱。所以说,为什么说股票市场反人性?反的其实不是人性,而是大多数人的人性。

管清友:对,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是那个少数。每次都觉得自己应该能看对,甚至每次都跟自己反着做。既然我是个反向指标,那每次跟自己反着做行不行?结果发现还是不行。

当然除了人性的底层逻辑之外,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因素,最后促成了这么一个结果。你看国外成熟市场,它当然也符合定律,但是大部分投资者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有相对持续稳定的回报。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供给侧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无论是产品提供,还是市场平衡的工具,有很多仍然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这天然不是一个平衡式。举个例子来讲,国外上市公司的股权其实是非常分散的,但咱们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一股独大。这些都是基本特点。作为投资者,其实我们都要认清楚这些基本特点。当然,即便认清楚这些基本特点,你也未必能赚到钱,只是说可能更清楚自己是如何亏钱的吧。在市场上待过这么多年,对这些情况确实看的非常清楚。

任泽平: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几个数据。据我了解,自从我们证券市场开市以来的这30年,A股累计所有的账户中,大部分是亏钱的。赚钱的是少数。当然一部分是盈亏平衡的。那究竟怎么才能赚钱?无非第一是,要么有信息优势。但所谓的信息优势,有时候到最后就把自己给坑了。

第二,如果说普通老百姓真的想赚钱,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专业的方法,进行反人性的思维,也就是逆向思维。我认识一个牛散朋友,他的思维跟我们都不大一样。如果说这只股票没有三年五倍的收益,他可能都不会去碰。他也不大和别人交流,而是自己看新闻,自己去看上市公司。他认为,和其他投资者交流根本就没用。最终他靠炒股票拥有了300亿身家,是绝对的隐形富豪。所以说,经济学怎么实战?你要知道方法是什么。比如说巴菲特、彼得·林奇他们那些人的经典方法是什么?就是实战经济学。

那我想问您的第二个问题是,经济学家炒股票能赚钱吗?

管清友:其实我们都有感受,也交流过,基本是分成两大类。一小部分人可能能赚钱,当然也分阶段、周期和年龄。其实大部分经济学家炒股票是赚不到钱,甚至亏钱的。关于这点,社会和市场有一个误读。实际上经济学家干的不是投资,而是另外一个工种。当然确实在资本市场工作过的人,对形势认识更清楚,对趋势的把握可能会相对更好。说踩坑也踩过坑,但是踩的坑小一点。

大部分泛泛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其实在中国语境里是指那些学院派,或者说智库相关的工种。历史上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尤其是西方的经济学家,真正靠投资赚到钱的凤毛麟角。比较牛的一个是凯恩斯,还是亏过钱、差点破了产之后,后来才赚到了钱。第二个,就是大家熟悉的大卫·李嘉图。其他的经济学家很少赚钱。所以经济学家跟投资成功不是天然地划等号。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在资本市场工作的经济研究人员,相对地对市场确实更熟悉,规避风险的能力更强一点,赚钱的概率更大一点。

任泽平:经济学家能炒股票能赚钱吗?其实经济学家分为两类。一类叫学院派,是不赚钱的。第二类是商业经济学家,有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而且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大致知道投资中反人性的逆向思维逻辑,所以这些经济学家是有可能能赚钱的。我自己做大类资产配置实现过一年六倍的收益。国外的话,也有学者做投资做的比较好。其实有时候我想,像达利欧、索罗斯其实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他们做宏观对冲,可以管理1000多亿美金,对投资是有极为强大的专业及洞察能力的。所以说,实战经济学能赚钱,商业经济学才能收益。大家应该越来越能感受到实操的重要性。

管清友:中国人对于所谓的财富,对于钱,总是羞于启齿。其实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状态。我记得张维迎老师早年上研究生的时候,好像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为“钱”正名》。

像我和泽平这样处于七零末的这批人,现在想想真是挺幸运的。时代和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路径和可能性。经济以及市场发展到现在,金融行业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也成长起来一批人。我和泽平现在相当于做独立研究,再去讨论很多经济问题,相对于原来在智库、国企、券商,视角就更不同了。为什么?就是等于是要自己带一个团队,直接感受经济的波动以及市场的好坏。不敢说我们的水平有多大的提高,但至少有一点,就是对经济的脉动更加感同身受。而且我和泽平老师有一种想法不谋而合——经济数据宏观上是大势所趋,悲观上其实是悲欢离合,万家灯火。虽然做宏观研究,但是我们更多地愿意微观、从下往上、从市场主体去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再表达出来的东西,会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任泽平:那想再请教一下管老师。就是现在大家存在一种观点争议。一种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时代来了。另一种说,机构就是大散户,还不如自己投资。您怎么看?

管清友:我觉得大部分专业机构,大公募、大私募、大保险资管还是能赚钱的。统计数据上确实也能看出,某一年或半年有些机构的净值跌的比较惨。但是总体上而言,以两三年的维度看,中大型的公募私募、保险资管这些机构,我觉得还是能赚到钱的。因为它的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专业分析和挖掘能力确实也更强。当然机构也会有散户的行为特点。

第一是人性使然。第二,市场中的一些结构性或者是机制性的问题,导致不得不去这样。但是,确实出现一个所谓的机构赚钱,投资者不赚钱;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我觉得这其中存在市场供需不太平衡,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风格不太匹配的问题。但总体从统计数据上来讲,机构虽然也有一些散户化的这种行为,但相对于散户情况还是好一点。

任泽平:那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机构做的比散户好一点,但是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也不赚钱。我给大家讲几个真相。所以说大家会发现,个别基金赚钱,但是整体其实不一定赚钱。为什么?我觉得,老百姓也好,经济学家也好,机构投资也好,只要是随大流的人性,肯定就是韭菜,投资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赚钱,这就是真相。归根结底还是人性。投资是反人性的,有时候跟智商没关系,反而很大程度上跟情商有关系。比如,今年三月份市场不景气时,你敢不敢进去?大家都觉得房地产企业不行了,那待困境反转时,你敢不敢参与?

管清友:说到这里,我正好想问问泽平老师。此次“金融16条”对地产行业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吗?未来几年房价到底会怎么走?

任泽平:第一,“金融16条”和“第二支箭”是标志性事件,表明房地产的政策拐点出现了,但市场拐点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原来的三道红线集中管理一直是调控房地产,现在开始放松调控房地产,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转折。

第二,从保交楼到保企业,这是传递出的一个信号。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哪怕还是一塌糊涂时,部分房地产企业三好生的股价却大幅反弹。

第三,不要以为所有的房企都上岸了。无论“第一支箭”“第二支箭”,还是未来的“第三支”“第四支”“第五支”,保的都是三好生,是房企三好生拿到船票额。我的理解就是,以后要让这些三好生来洗牌,重组整个行业,剩下90%的房企从此消失。

第四,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化。以后70%以上的城市,人口流出,房价会漫长地阴跌。如果出房产税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对于人口流入的百分之一二十的都市圈、城市群的房子,只要中国经济在增长,还会续创新高。我们现在人均GDP只是美国的1/5,如果哪一天成为它的1/2,那再看现在的房价收入比,就很便宜了。关键就在于它们的人口在流入,还有需求。

第五,我们研究了20多个国家上百年的历史。伦敦在过去的50多年,房价涨了122倍。日本核心城市涨了200多倍。巴黎50多倍,纽约40多倍。他们的涨幅都是全国房价的五倍左右。所以还是要关注核心都市圈,有富集的资源。

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口从农村到城镇,一到六线城市人口都增加,房价都普涨。但是它有一个黄金分割线,叫60%的城镇化率。世界各个国家,城镇化超过60%以后都会出现分化,叫都市圈、城市群化。随后大部分城市人口流出,房价阴跌。

我跟大家说一个数据,2020年到现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全国房价涨了34.5%,但是中部地区铁锈州基本没涨。那也就意味着,美国东西海岸线核心都市区的房价涨了50%以上。发生的原因并不复杂,一个是人口流入,还有就是货币的超发。就长期来说,货币是一直在超发的。那什么东西可以抗通胀?一定是硬通货。人口流入都市圈、城市群的房子,我觉得还是可以战略性地进行配置。

管清友:刚才任老师从历史数据出发,也给我们举了很多城市的例子。那我想问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您觉得我们现在大城市的房子,建筑质量是否能支撑那么多年?

任泽平:给大家讲一个真相,过去的20年,中国房地产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对于大部分开发商而言,只要拿了地,造了房子,根本就不愁卖。但反过来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开发商才开始拼质量。所以大家可能会发现,往往是经济不好的个别年份,房子的质量出奇好。而如果市场特别好,还没建完就一抢而空。而现在预售阶段,地坑还没挖好,房子就抢完了,那这个房子很可能建筑质量不好,因为不愁卖。但我们也要相信人性当中有正念在。还是有一批好开发商,就是所谓的三好生,品质还是有保证。其次,未来房地产的建筑质量会超过过去20年。大部分房企被淘汰后,活下来这些面临困难的市场只能拼质量。这是我的看法。

管清友:任老师回答的确实非常中肯。那接下来,您觉得未来房产税会以怎样的速度和形式推出?房贷要不要提前还?2023年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走势将如何?

任泽平:首先房产税我认为,三年内必然推出,是大势所趋。逻辑很简单,因为在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土地财政支撑了地方可支配财力的大头,约占56%。现在房地产大开发时代结束,土地财政坍塌了。现在只能征房产税。

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对房地产税征收谈虎色变,认为一征房地产税,中国房地产就雪崩,这种理解是非常不专业的。房地产税推出后,只会加剧城市的分化。对于70%人口流出地区的房子是雪上加霜,如果有多余的房子,是最后的卖出时间窗口。但是对于人口流入的百分之一二十的城市,房产税是可以转嫁的,因为供不应求。

我再给大家说一个数据,中国全国人均套户比是1.09。东北、西北地区,都快达到2了,但像长三角、珠三角的很多核心城市还不到1,这是存量。未来随着每年二三十万的年轻人流出,还存在巨大的缺口。那管老师对房地产税怎么看?

管清友:我总体同意你的判断。当然推出的速度如何,现在说不好。但是我估计像很多前几年的政策一样,会突然加速。因为这东西已经写到很多重要讲话里头去了。确实,像任老师刚才讲的,一线城市倒不用太担心。人口流入的中心城市房产,依然是保值增值比较好的标的,拉长周期来看跑赢通胀没问题。大家也不要因为一些区域房价下跌就觉得恐慌。

我和任老师基本上是同期毕业,同期做选择。我大概也在那个时候买房,现在想想都是很久远的事了。反过来讲,房地产市场其实是给中国特定的群体发了一波福利。2008年4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的最佳时间窗口,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这里头确实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来。很多东西我们当时可能也没有完全想明白,但现在回想、复盘,给我们的启示特别大。关于要不要提前还房贷,我同意任老师所讲,因人而异。综合评估手里的现金流、杠杆,包括收入的持续性,这没有标准答案。

任泽平:接着刚才你提的问题,我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对我最大的一个启发是:选择优于努力。我原来有一个朋友,博士毕业特别早,找的工作也特别好。但夫妻俩在看房买房这件事上,僵持了五六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最后在2008年,因为赌气,用本来买房的首付去买了一辆车。而这期间,北京房价涨了五倍。如今十几年过去,车已经报废,原本很勤奋的夫妻俩到现在还在租房子。所以说,时代给予我们机会时,要顺势而为,选择优于努力。

管清友:我身边其实也有很多这种情况。2015年初,我身边有两个同事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一个是,当时眼看货币政策松了,房价肯定要起来一波,于是在北京二环内买了套二手房,虽然是老破小,但是位置好。而另外一个,做决定稍微晚了一点。上半年他进行了一笔基金投资,结果到了下半年遇到回撤,不够付首付了。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分化。所以现在复盘,当时的决策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任泽平:那我接下来提问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也是众人的关心所在。您对未来的房地产形势怎么看?

管清友:总体来看,我觉得“金融16条”会对稳定整个房地产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在融资放开,市场出清得也差不多了,剩下就是信心慢慢恢复。从去年四季度以来,整个的房地产政策就开始松动。此次的“金融16条”,它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政策底。它的力度和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我和任老师观点非常一致,我觉得基本是可以稳住的,主要是新一线城市能稳住,毋庸讳言。另外,刚才任老师讲到这些例子,我也很有感触。比起理论,我们今天聊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很多例子确实印证了,选择比努力重要。

任泽平:刚才管老师问到,明年房子能不能买?既然号称实战派,就亮明观点以备检验。我的看法很简单。第一个,政策底已经出现。过去这几年,三道红线集中管理调控房地产,现在明显大家感觉到放松。“金融16条”、“第二支箭”、置换预售资金监管都是在保交楼、保房企。包括央行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提出要保交楼,在资金上支持房企的债券融资。

第二个,大开发时代结束了,未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分化。首先是区域分化。重点关注的是人口流入都市圈、城市群。尤其是有三大特征的硬通货。其次是房企的分化。“第二支箭”射出来以后,国企、央企和民营三好生能活下去,胜者为王,迎来明天,穿越黑暗。但是90%的其他的房企前途未卜。他们的房子质量怎么样?他们的装修会不会打折?需要打一个问号。

第三个,除了房地产分化的机会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机会,就是被误杀的国企、央企、民营三好生的股市和债券。因为他们从高点跌到只剩1/10了。现在报复性上涨,涨了两三倍,还是原来的1/4。中国城镇化率现在64.72%,未来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但到最后,只剩10%的房企继续生存,90%的出清。正如2015-2016年,钢铁煤炭遭遇惨烈的出清,但是需求还在。2017年后,钢价、煤价大涨,存活下来的钢铁煤炭企业迎来了长达四五年的好日子。我认为未来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就正在重演这个故事。

任泽平:最后用一个有难度的话题来收尾。管老师,您对未来半年到一年维度的股票市场怎么看?看好哪些板块,不看好哪些板块?

管清友:随着“优化防控20条”、“金融16条”等措施出台之后,未来半年到一年,我还是看作拐点。今年这种比较低迷难受的阶段,慢慢会过去。当然这里头可能会经历两次剧烈的震荡。第一,各国为了维持汇率抛美债,美国债市可能会有震荡。第二个,近期国内部分债市也存在一定风险。即便如此,股市、楼市、经济我觉得都迎来拐点,会触底反弹。

任泽平:管老师此番发言,的确需要勇气。那我也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关于房地产,刚才我们说到:第一,政策拐点出现。第二,未来是分化,巨大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对于股票市场,最终还是要靠逻辑。我讲过一个观点,叫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而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在股票市场历史上,牛市的出现都是跟货币宽松有关。所以说,教大家一个方法,看未来货币是宽松还是收紧,就能够判断股市好还是不好。

如果说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向,我觉得困境反转行业能够在未来半年实现跑赢大势的收益。现在这些困境反转的行业,股价已经被砍到只有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但是大家一定要相信,总有恢复正常的一天。只要恢复,它们应该都有几倍的空间。而且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很多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这些因素正处在临界点上。一旦困境反转,机会是巨大的,唯一所需要的是耐心。

以上就是今天和管老师对谈的一些想法。再次感谢管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实战经济学,期待下次交流。

很多人在股市里赔钱,不是他们不聪明,炒股与智商关系不大,而是方法不对,来看看赚钱的炒股方法吧。还有,很多炒股只会买入,但是在买入股票以后就不知道卖出了,即使买入后,盈利较多,但由于自身的股票交易体系更多的是做多思维,即缺乏卖出思维,想赚更多, 到头来,功亏一篑。这样只会买不会卖股票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全面的,而且长期下去,这种操作策略也很难在股市赚到钱。因此,股市有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由此可见,找出股票的卖点是何其重要!

第一类卖点

买入原则:不见兔子不撒鹰

买入时因为手中是没有筹码,是没有必须要处理的压力的,所以可以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可以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走势类型,比如二中枢背驰、在黄金分割位获得支撑的三买、与二买处在同一价位的类二买等等,而对于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走势,比如盘背终结、小转大等,完全可以舍弃掉。

买入之前是可以有大把时间等待的,错过了一类买点,之后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买点可以用,所以用“不见兔子不撒鹰”来形容还是比较恰当的。

卖出原则: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卖出时因为手中是有筹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面临收益受损的风险,所以是有必须要处理的压力的,所以必须要果断,而且无法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走势类型来处理,因为手中的股票有可能走出四种终结方式的任何一种,而我们必须每种都要面对,这也是为什么“卖”比“买”略微难一点的道理所在。

卖出时要具有的素质是“果断”,无需瞻前顾后,无需担心卖完以后再涨,因为如果一定要比较,卖出有时是可以略微打一点提前量的,比如已经到了本级别的背驰段上了,又出现了快速拉升,这时候就可以在欢声笑语中完成卖出,因为卖晚和卖早理论上都不好,但是两权相害取其轻,前者对心态的杀伤力更大;而买入除非资金量特别大,否则不建议打提前量,需要耐心等待裁判员的发令枪响。

卖出的四种层次:

层次一:在卖点上主动卖出;

层次二:产生1 1终结时主动卖出;

层次三:在止损点上被动卖出;

层次四:忍到最后忍不住了被迫卖出(通常都是亏损的);

另外:看到更好的品种后卖出。

第一类卖点定义:

第一类卖点是在上涨中枢上方,由于上涨力度力度较进入中枢段衰竭而形成的卖点,图中深蓝色圆圈即代表第一类卖点。

第一类卖点后的回补:在做多时代,卖完的目的永远是为了更好的买进

1、同级别二中枢背驰产生的第一类卖点后:等待更大级别一笔下跌结束才考虑回补,因同级别二中枢后极少产生中枢继续延伸向上的走势;

2、同级别一中枢背驰产生的第一类卖点后:等待同级别一笔下跌后观察,若是形成第三类买点,则必须回补;若是跌回中枢,可以选择回补,因为很多一个中枢后的背驰很多时候是试图离开中枢的力量不足而被拉回,之后还是有可能继续延伸向上的。当回补回来之后,关键看是否能继续创新高,如果不能,果断扔掉。

什么样的盘整背驰需要考虑抛出?

1,急涨后的盘背;

2,回抽过零轴且距离较长的盘背.

卖出阶段的小转大:

1、小转大含义:由于快速上涨中次级别背驰导致了本级别不再产生中枢背驰终结,而直接以1 1终结的形式终结;

2,、升阶段的小转大和下跌阶段的小转大有何不同:我们之前在下跌阶段遇到潜在的小转大,策略是可买可不买,后面可以用第二类买点做辅助;现阶段上升阶段潜在的小转大,我们的操作是一定先卖,这里就是卖和买不同的哲学;

3、 如果卖掉了,后面可以选择换股,也可以选择本级别的一笔回调后回补;

4、 如果错过了快速上涨的次级别背驰卖出点,后面可以用第二类卖点弥补。

补充:采用这种处理方法的前提是:

1,已经经历了一个上涨中枢;

2,出现了快速上涨,没出现这两种情况下无需考虑。

第二三类卖点

写在第二类卖点之前说明:能卖在第一类卖点绝不卖在第二类卖点

炒股赚钱的10个方法:

下面几个具体做法,可以提高我们的确定性:

1、只用闲钱。所谓闲钱,就是未来3到5年内你看不到会动用的钱。符合这个原则的钱就是闲钱。如果收入稳定,支出有限,有车有房,保险教育医疗养老皆有保障,那么可以定义为闲钱的比重可能就很高。由于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不能确定我们的卖出时点。只用闲钱,可以保证我们不在急需要用钱的时候被动决定我们的卖出时点。闲钱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更加坦然面对各种意外。这是林奇反复教育我们的一个原则。

2、不加杠杆不借钱。杠杆会放大不确定性,却不会放大确定性。更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使我们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可能获得额外的损失。杠杆是确定性天然的敌人。我们要珍惜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确定性,就要远离杠杆。

3、不做空。做空有两大天然风险。一是与公司存活的本质相逆,公司存活天生就是要盈利。二是人性的贪婪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做空有很大爆仓的风险。做多的最大风险是有下限的,就是损失全部本金。做空的风险理论上是无上限的。不做空不代表不可以看空。确定看空的时候,要学会休息。

4、不做短线频繁交易。短线有三个弊端:手续费白白交,增加了交易成本。其次,频繁短线交易迷失浮躁人的内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做T+0的空头和能做T+1的多头其实是一个性质,都是认为有超短线的确定性。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能避开回调甚至深调的确定性,所以从来不去考虑再去吃这一部分。T飞了自己的筹码就因小失大了。

5、做好长期持股的准备。巴菲特说不想持有一个股十年,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钟。巴老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你必须要持有它十年,甚至也不是说你必须要长期持股,而是说你要做好长期持股的准备。

6、顺势而为。在牛市中赚大钱的都是在熊市就满仓的人。大多数人的习惯却是在牛市逐步确立的过程中逐步加仓至满仓,成为倒金字塔式投入。最终大量资金加在高岗上。这不是顺势而为,是逆势而为。牛市是额外的奖赏,却不是投资所必需。牛市一定会来,熊市也一定会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7、集中与分散的选择。如果你有集中的确定性,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看好它。如果你有分散的确定性,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看好它们。

8、自己深思熟虑后再下注,知进才知退。很多朋友有这种感受,别人推荐一个什么股自己没怎么想就买入了。但是拿不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跑。“未知生,焉知死?”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股票的确定性,仅仅来自于我们对推荐人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经常是极其脆弱的。别人推荐的股票也好,自己偶然发现的股票也好,都可以纳入观察范围。但是一定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再下注。知何以进,方知何时退。

9、止损与止盈。止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刚刚换仓新下注一支股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本金包括了过往的盈利,此时不应该把历史盈利仅仅视为浮盈,而应视为本金的一部分。对本金,我会止损。本金止损代表认错,代表检视发现买入理由错误。另一种情况,是已经上涨取得浮盈后的下跌甚至深跌。只要下注时的买入理由还在,对浮盈下跌,是不止损的,因为这不叫损。关于止盈,在检视当初的买入理由已经实现了,而且没有新的理由出现的时候,特别是上面的四道钱吃了三道半以上的时候,可以考虑止盈。否则,不止盈。

10、减少下注次数。一辈子下注不超过十次足矣。有很多人一周下注的次数都不只十次。很多人认为卖出那一刻决定成败,或者买入卖出共同决定成败。我一直以为,下注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成败。下注是高风险的事情。高风险的事情,做的次数越少越好。如果能不打仗,就别打仗。如果必须打仗,就要狠狠地打赢。即使只是翻1倍的机会,2的10次方也是1024倍,哪怕只有几万元的本金,也足以财务自由了。可是,有多少人看不上那确定性的翻倍的机会,去追逐那不确定的翻10倍的机会,去每天精神高度紧张的做波段T+0,试图避开每一个回调的浪花.....

觉得小编文章有意思,可关注公众号越声情报(ystz927),获取更多的股票投资要诀,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投资体系。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