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产品有哪些?

  2023年2月3日至7日,中信建投、东方证券、申万宏源、华泰证券、中金公司5家上市券商陆续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无异议函,针对其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无异议。

  加上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已分别在2014年、2015年获得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华宝证券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其亦获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因此,截至目前至少已有8家券商获得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资格。

  券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将丰富碳金融参与主体,为企业降低碳排放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加快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已获资质的券商也将抢占到展业先发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场布局碳市场,港交所亦于2022年10月份推出了国际碳市场交易平台Core Climate,中港两地碳市场逐步打通,拥有全球最大体量和发展潜力的中国碳市场逐步与海外发达市场接轨,未来有望获得加速发展!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Market)。

  碳市场有两种主要类型:自愿型和合规型。自愿碳市场(VCM)由买家(通常是公司)组成,他们自愿购买避免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产生的碳信用,以中和或补偿其排放,也就是Core climate平台的碳市场类型。合规市场是一种监管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交易配额,代表监管机构颁发的碳排放许可,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TS) 。2021年,ETS覆盖的全球总排放量仅为16%左右。而对于未被覆盖的企业,可以以自愿碳市场为起点,产生碳信用额度。

  Reinitiv分析师此前表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CO2)许可证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500亿欧元(约合9090亿美元)。全球排放市场上约有125亿吨碳许可证易手,比上一年减少20%。但由于许可证价格较高,因此市场交易额增长了14%。

  根据202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于全球第一。尽管中国相比于欧盟等其他国家指定碳中和计划较晚,但近二十年来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是GDP全量TOP10国家之最。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特别是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通过“碳交易”来推动低碳转型被寄予厚望。

  根据中国证监会2022年4月发布的《碳金融产品》标准(JR/T0244-2022),碳金融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融资工具、交易工具和支持工具。碳金融交易类工具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和碳掉期等,其中碳期货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碳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碳市场主要有两类基础产品,分别为「碳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其中,碳配额指的是是政府为完成控排目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将该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并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若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则可以通过交易多余碳配额,来实现碳配额在不同企业的合理分配,最终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控排目标。

  CCER是由CDM(清洁发展机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衍生而来,是碳交易市场中的除了配额市场之外,企业自愿减排所产生的可以抵消其他控排企业的自身碳排的核证量的交易。2017年,由于市场交易量小、部分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国家发改委暂停了对CCER项目的审批备案,后续或会重启。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NETS)正式启动上线亿吨碳排放量,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是全球第二的欧盟碳市场覆盖主体合计碳排放的3倍左右。

  CNETS的交易机构设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注册登记机构设在武汉的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碳登)。交易模式包括:竞价交易、挂牌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和单向竞价(拍卖)。CNETS的参与主体包括履约单位(即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一般投资机构等,但目前八大高排放行业中只纳入了电力行业,且暂未支持一般投资者参与交易。

  尽管全国碳市场启动已一年多,履约完成度较高,但实际上国内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规模较小,市场有效定价机制并未完全建立,流动性与活跃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其中的“潮汐现象”,即全国碳市场临近履约期市场活跃度相对较高,但其他时间活跃度较弱。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2022年12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4.75亿元。每日收盘价在41-62元/吨之间,所有交易的成交均价为45.61元/吨。

  此外,全国碳市场还包括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交易机构设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注册登记机构为生态环境部气候战略中心,目前交易和注册登记系统正在建设当中)。CCER市场的交易模式和参与主体与CNETS基本一致。与CNETS的按年分配、强制履约不同,CCER为周期签发,重点排放单位可购买碳配额履约量的5%进行抵消。

  地方碳市场方面,自2008年至今,我国已建成9个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分别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其中四川、福建两家为非试点交易所,其余为试点交易所。

  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湖北、重庆的7家试点交易所及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均能交易地方碳配额和CCER,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目前只能交易CCER。北京、天津、上海的交易所不支持个人开户,其余地方交易所均支持个人开户,且湖北和深圳支持境外机构开户。

  各个交易试点地区在交易时间、报价单位、竞价和成交规则上各不相同。北京,重庆和深圳目前没有集中竞价、电子撮合等交易方式,而天津、上海、广州、湖北等交易所等网络现货交易、挂牌交易、挂牌竞价、协商议价转让等交易方式实施上均为集中竞价和电子撮合。

  香港碳市场方面,2022年10月28日,港交所宣布推出国际碳市场交易平台Core Climate,致力连接资本与香港、中国内地、亚洲以至全球的气候相关产品和机遇,该平台参与者可通过平台获取产品信息、持有、交易、交收及注销自愿碳信用产品,同时为新气候项目、技术及业务模式配对资金。

  Core Climate上的碳信用产品来自全球各地经国际认证的碳项目,包括碳避免、减碳及碳消除项目。所有于Core Climate上市的项目均经认证及符合国际标准,例如Verra的核证减排标准VC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香港交易所致力将Core Climate发展成综合碳市场,满足整个价值链内的市场参与者及项目拥有人的需求。

  Core Climate至今已吸引逾20家来自香港、中国内地以至国际上不同行业的机构参与,包括:

  2022年7月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委员会首批成员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国泰航空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分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此前3月份,香港交易所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广州碳交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深化发展、创建适用于大湾区的自愿减排机制。

  自2005年欧盟建立全球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至今,全球共有包括38个国家级辖区、31个次国家级辖区的32个碳市场正在运行;覆盖约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7%。通常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市场发展更早。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于2005年启动,2022年成交额约751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0%,占全球总量的87%。参与国家包括欧盟成员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等。在欧盟碳交易体系中,碳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过去几年欧洲碳交易价格增长迅速,2020年的平均碳价为每吨25欧元,2022年时已达80欧元,2022年8月,碳价甚至一度达到每吨近97欧元。

  美国和加拿大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但有各州联合设立了区域性的减排计划,主要有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西部倡议(WCI)、运输与气候倡议计划(TCI-P)等。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北美的两个区域碳市场——WCI和RGGI在2022年总成交额超过600亿欧元。

  新西兰碳市场(NZETS)成立于2008年的《气候变化应对法(排放交易)2008年修正案》,正式确定了碳市场的基本法律框架。其覆盖行业从林业逐步拓展至化石燃料业、能源业、加工业等,在全球碳市场中覆盖的行业最为全面,其定位即是覆盖新西兰经济体中的全部生产部门。NZETS早期90%以上的配额免费发放,随后免费配额比例逐步降低。2021年开始,政府逐步开始取消对工业部门的免费配额,由拍卖作为分配配额的基本方法。

  韩国碳市场(K-ETS)成立于2015年1月,是亚洲的第一个全国性碳市场。截止2021年低,K-ETS覆盖了600多家大型企业来自电力、工业、国内航空、废弃物和建筑物等部门,占全国约73.5%的碳排放量及六种温室气体。初始阶段95%的排放配额免费发放,剩下比例将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

  1月可持续金融资讯,《前沿》与您共看9件持金快讯大小事和一篇快评精彩节选:《绿能转型遭遇挫折,风电、光电仍难当重任》。

  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绿色金融相关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工作。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

  北美充电网——1月6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计划推出全球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新网络的建设将于今年开始,在北美建立400多个枢纽,到2027年将拥有2500多个大功率充电器。

  1月24日,欧洲中央银行(ECB)发布了“实现与气候相关的统计指标(Towards Climate-related Statistical Indicators)”。作为ECG于2022年7月所发布的气候行动计划的新一步进展,这一套新统计指标旨在帮助分析金融部门的气候相关风险。

  碳汇宝库——1月6日,兴安盟行政公署签订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自治区林草局统计,兴安盟每年林业碳储量为700多万吨,在全区各盟市中排名第二。

  1月2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发布《深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1年度深市超过九成(2300余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中五分之一(550余家)公司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或ESG报告。

  塑料诉讼案?——1月9日,ClientEarth等环境和法律运动组织针对塑料使用问题对食品饮料公司达能提起诉讼。达能对此予以驳斥,指出在2018-2021年期间公司塑料使用量减少了12%。

  1月26日,权威评级机构晨星公司(Morningstar)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流向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吸引了370亿美元的净新资金流入,比第三季度的245亿美元高出50%。

  KitKat碳中和——1月中,食品和饮料巨头雀巢宣布将与Coles独家合作,生产超过25万个用可回收纸包装的奇巧棒,并承诺在2025年前实现KitKat品牌的碳中和。

  1月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售57.5亿美元等值的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绿色债券,吸引超过360亿美元等值的认购金额。这批绿债于香港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分别获标普全球“AA+”以及惠誉“AA-”评级。

  新增20GW!——1月10日,苏格兰政府宣布将大幅增加苏格兰清洁能源产能,到2030年额外增加至少20GW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这相当于苏格兰目前总能源需求的50%。

  1月6日,印度政府批准国家绿色氢能计划,计划拨款23亿美元,把印度打造成可再生氢气及其衍生物的全球生产、使用和出口中心。如计划成功落实,到2030年,绿氢将使印度的碳排放量减少约5000万吨,并节省1万亿卢比的化石燃料进口费用。

  零排放车队——1月26日,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表示将要求出租移动服务提供商Uber和Lyft到2030年在纽约市拥有零排放车队。亚当斯承诺,纽约市将与这些公司合作,主动改造超过十万辆车,不会增加司机的经济负担。

  1月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碳交易与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获工信部批复立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依托多边合作机制,开展区块链、电碳交易与碳中和管理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研发和交流。

  可再生能源最大买家——1月31日,亚马逊透露其在2022年担保投资了108个清洁能源项目,其中包括25个新宣布的风能和太阳能交易,巩固了其作为可再生能源最大企业买家的地位。

  1月13日,建筑产业链协同降碳的创新行动——“千亿绿钢”行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并发布国内首个整合“标准认证+生产采购+金融扶持”功能的标准化碳链平台。据悉,“十四五”期间,该平台预计累计完成交易额1000亿元,预期完成绿色低碳钢材交易量约2500万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万吨。

  美联航最大SAF来源——美国联合航空控股公司宣布与Tallgrass和Green Plains Inc. 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Blue Blade Energy。该合资企业每年可提供1.35亿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或将成为美联航SAF的最大来源。

  1月5日,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出资人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这标志着首期规模100亿元、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成功组建并正式运营。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四川拥有丰富的绿色低碳自然资源,水电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页岩气、钒、钛、锂等15种清洁能源资源矿产位居全国第一,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国内首张光伏组件碳披露标签——1月9日,CTC国检集团为正泰新能颁发国内首张光伏组件碳披露标签。据计算,正泰新能生产每千瓦组件产品产生的碳排放低至382kg,远低于行业400至500kg的平均碳值水平。

  本期选取主题SDG目标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一项成功的发展议程需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建立包容性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必须基于原则和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与地球为中心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之上。

  本期主题字“助”,将关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伙伴关系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科学碳目标助力企业低碳转型-以车企减排路径为例(P01);我国绿能转型遭遇挫折,风电、光电仍难当重任(P13);标普与联合国环境署发布自然风险概况方法论,助力金融业衡量和应对自然风险(P19);10亿欧元可持续相关高收益债券!法航-荷航集团获得投资者2.6倍踊跃认购(P23)……

  可持续投资: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土保持碳汇获奖被纳入CCER……

  事件:1月19日,《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主要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并重点关注我国绿能转型。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

  目前看来,火电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但“双碳”目标的迫切要求之下,尽快实现风电、光电对火电的取代显得尤为重要。光电、风电相比于火电的劣势并不来源于量。随着我国光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迅速推进,绿色能源发电量终将足以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则落在实现量与量在时空上的调配。

  尽管目前更加密集更加高效的电网建设最终或将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空间调配,电力在时间上的转移依然无法解决。储能技术或将成为实现电力的时间调配的“钥匙”。大规模的储能建设可以将风电、光电在气候条件良好的时候“盈余”的发电量储存起来,用以支持类似“限电”期间的紧急情况。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十四五”期间我国年新增新能源装机预计将达到1~1.2亿千瓦左右,相比“十三五”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翻番,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需求不低于300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10倍左右。

  每月前沿动态实时跟踪,国内外精选内容新鲜送达!关注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casvi2016),每月前沿报告实时跟踪,更有每周精彩快讯内容及时送达,带你紧跟可持续金融市场动态。

  中国碳市场建设平稳有序推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金融机构正积极参与到碳市场建设中,各类碳金融产品持续创新、碳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中国碳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也面临着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等问题。

  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至今,中国碳市场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顶层设计上陆续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细则,并于2021年7月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各个地方政府牵头落实具体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碳市场正在实现多方面的突破。

  全国碳市场自建立以来,保持着平稳发展,碳排放配额(CEA)价格有所抬升。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一直正常运行,截至2022年12月15日已经累计成交了2.05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达到91.29亿元。2022年全年碳排放配额成交价保持在55.3—61.38元/吨之间,价格中枢较2021年有明显的上涨。

  目前中国八个地方试点碳排放权市场(简称“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发展,地方试点市场首次突破了非发电行业的全国范围纳入。2013年6月,中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在深圳市成立,随后在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湖北省、重庆市成立了第一批碳交易地方试点市场,2018年在福建成立了第8个碳交易试点市场。

  地方试点市场目前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截至 2022年12月15日,地方试点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4.19亿吨、成交额为109.47 亿元。其中广东碳交易试点市场的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最多,是唯一成交总量吨数过亿的碳交易试点市场;其次是湖北碳交易试点市场,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仅次于广东,二者均远超过其他碳交易试点市场。北京碳交易试点市场的成交均价是所有碳交易试点市场中最高的,是其他碳交易试点市场的数倍。

  说明:数据统计口径为各个试点市场开市以来至2022年12月15日,其中成交均价为各市场2022年最新一次交易成交的价格。

  2022年9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2年度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排放单位名录的通告》,宣布将14家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还同时宣布8家石化、钢铁、建材、民航(机场)等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他行业报告单位名单,这是中国首次将非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管理。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提到推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一步凸显地方试点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融合的必要性。2022年以来各个地方试点市场陆续公布了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其中广东省在地方向全国转移中率先走出一大步,当年合计有121家发电行业的企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远高于其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公布的2022年由地方纳入全国管控的企业中有8家非发电行业企业,这8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他行业开展碳排放数据报送、核查工作,但尚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碳交易。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有发电行业被纳入交易。

  *北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热水炉,作为纯供热设施继续纳入本市试点碳市场管理。

  中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资产,一是由政府统一发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二类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中国CCER市场前期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缓慢,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暂停新CCER项目申请。目前中国存量CCER项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据北京绿交所测算,按照中国碳配额市场45亿吨的规模需对应的最大规模CCER达到2.25亿吨/年,中国存量CCER项目中已核证减排的有254个,减排量约为5000多万吨,远低于2亿吨的年需求。

  作为碳排放配额交易的有力补充,CCER市场的重启预期已频繁释放。在政策层面,2022年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组建雄安绿色交易所并推动与北京联合设立国家级的CCER交易市场;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提出当前正在加快推动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建设。在数据层面,根据路孚特数据库,2022年CCER的价格有明显的提升且维持在40-90元/吨之间,而2021年CCER的价格在0.01-60元/吨之间;在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22年12月预期的复旦碳价指数中,CEA中间价指数为139.04,全国CCER中间价指数为142.8、北上CCER中间价指数为213.35、广州CCER中间价指数为202.8、其余CCER中间价指数为211.96,几类CCER指数价格均高于CEA指数,反映出市场对CCER重启的预期。

  中国碳市场的长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正积极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中,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方率先向碳市场提供支持,同时也是目前最主要参与碳市场的金融机构。

  从央行到各类商业银行,已经创设出了各类碳金融相关产品用于支持碳减排。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针对碳减排重点行业内的企业提供贷款资金,用于专项支持碳减排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据人民银行数据公布,截至2022年9月末已累计支持碳减排贷款投放超过4000亿元,带动碳减排8000多万吨。此外,2022年德意志银行(中国)和法国兴业银行(中国)作为首批外资银行被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并获得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3.6亿元。两家外资银行参与中国碳减排也能够将欧洲在碳减排方面先进经验引入中国市场。在商业银行层面,除了运用好碳减排支持专项贷款以外,以碳抵押融资为主的融资类金融产品也率先发展起来,成为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最活跃的产品之一。以广东省碳市场为例,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成交最活跃的试点市场,其碳抵质押融资、碳回购也是发展最快的。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统计,截至2022年12月19日,碳抵押融资金额7617万元、笔数23笔,碳回购金额2亿、笔数44笔,这些碳融资类产品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杠杆选择。

  碳基金对碳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是目前需求度较高的碳金融产品。碳基金的设立是为了筹集资金用于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碳中和目标,根据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预测,为达成全球温控1.5度目标值,从2021年到2050年累计需要投入的资金达到487万亿元(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目前市场上“双碳”主题基金也受到各类资本的青睐,涉及政府投资平台、产业资本、科技公司、投资机构。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目前已备案的“双碳”主题基金大多由国资产业集团、产业资本主导,但从趋势上面看许多民间资本、投资集团已经宣告设立碳中和基金布局碳市场,例如春华资本于2022年5月宣布发起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基金,是国内首个把科技创新和成熟低碳产业同时并重的主题基金;IDG资本联合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宣布成立100亿规模的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该基金关注从源头降碳,重点布局在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碳交易及管理等领域。

  此外,碳金融产品创新持续不断、金融属性得到凸显。中国的碳金融产品目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尝试通过创新产品参与碳市场,碳金融在实践层面不断突破。例如,2022年8月,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碳资产”标识债券,成为国内首次挂钩碳配额收益的债券产品,实现了全国碳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2022年5月,中国太保产险联合上海环交所落地了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向上海华峰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金融支持,既保障了企业顺利获得融资也盘活了碳资产的流动性;2020年3月,香港交易所正式推出大中华市场首只碳相关ETF中金碳期货ETF,通过追踪ICE EUA碳期货指数,投资于欧洲碳排放配额中最有代表性、最活跃的ICE EUA期货合约,将香港上市的商品ETF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碳信用产品。

  作为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有利保障,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香港交易所率先搭建了碳金融交易平台。2022年10月28日,香港交易所推出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支持碳信用产品和工具的交易,交易标的来自全球各地经国际认证的碳项目,包括碳避免、减碳及碳消除项目。所有于Core Climate上市的项目均经认证及符合国际标准,例如Verra的核证减排标准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截至2022年11月24日Core Climate上已完成40宗以上交易,涉及约400,000吨的碳信用,近20家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的不同行业机构参与。

  为了更客观评价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对企业资信的影响,国内推出了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2022年9月30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推出《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并在宁波开展了首个碳资信评价及应用试点,预计在本年底前将完成100家企业的碳资信评价服务。有别于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碳资信评价能够为企业对接到更优惠的融资支持,从而助力企业的转型发展。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碳市场主导性部门规章,其上位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稿修改稿)》仍未正式出台,因此一些管理条款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约束力度有限。同时,具体针对市场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的监管细则仍未出台,对碳市场的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参与碳市场首先面临的是信用风险,由于高碳排放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较高的运营成本,同时也高度依赖于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来引导其转型,如果出现碳价持续走高或者相关的政策变动就会大幅提高相关企业的违约概率,这对于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非常不利;其次,由于碳市场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准则,金融机构难以客观评价出企业的资质,从而无法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产品准则,这也是目前一些银行类金融机构仍然谨慎开展涉碳融资的原因;最后,对于目前拥有碳资产的企业,存在会计记账的难题,由于碳排放配额目前大多是免费发放到企业,到履约清缴时期这些碳资产才开始用于交易,因此在未交易之前的会计记账难以处理,这也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持有的未交易的碳资产的价值评估。

  目前中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碳排放数据报送由企业自行报送,报送数据的核查由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负责,但是仍出现了不少企业数据造假的问题。2022年7月内蒙古一电站被发现篡改燃煤元素碳含量检测日期的方式对检测报告进行造假,受影响的碳排放配额达100万吨,价值700万美元,造假后面临的罚款仅在3000—5000美元,“以罚代管”成了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惯性做法。碳资产的数据质量会影响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一是数据质量较差使得碳资产整体市值评估受到影响,不利于只能通过二级市场参与交易的投资者;二是第三方核查机构的专业度受到影响,弱化其资信评估结果;三是数据质量较差使得碳市场整体交易活跃度较低,更多金融机构谨慎参与。

  目前被纳入减排名单的企业对于碳减排管理更倾向于被动执行,较少会通过对碳资产的管理形成额外收益,更没有站在金融角度来进行减碳、降碳。金融机构作为专业投资人,应该主动引导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提升碳市场参与活跃度。

  但由于碳金融市场是一个创新领域,对于碳金融业务的盈利模式、风险管理、人才储备都尚未完备,同时政策层面也没有出台对应的激励机制,虽然一些金融机构已实现碳金融产品的“首单业务”落地,但持续参与动力普遍不足。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管理标准,提升碳市场运作效率。一是加快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自上而下统一市场运作规范,增强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二是适当加强中央监管权力,在全国层面进行统一的行业预测、总量分配,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披露细则和企业会计记账细则,消除当前各地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引入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机构用于确立并协调碳市场的统一运作规则,类似于香港品质保证局对碳资产、碳金融产品进行客观的评估,或针对风险管理问题设立咨询委员会,统筹各地的监管并定期带头排查各地的风险情况。

  建立全国碳市场数据库,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数据质量,提高碳资产交易活跃度。一是建立碳市场的底层数据库,可以运用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形成全面的、统一的碳市场数据库,实时监测碳一级市场和碳二级市场的运行情况,并对异常行为及时披露;二是建立奖惩分明的数据报送机制,使碳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能够自觉维护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例如对于信息披露及时、数据质量较高的企业给与一定碳积分的奖励,可用于抵消一定量的碳排放,而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甚至存在造假的企业给予严惩,减少排放配额分配同时纳入司法程序处置;三是针对碳市场所有的第三方核查机构情况也要纳入数据库统一管理,形成全国统一的第三方核查标准,消除目前各地参差不齐的核查问题。

  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加强与国际市场联动,提升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一是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碳减排,例如针对积极开展碳金融投融资、碳市场基础设施搭建、帮助企业减碳创收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监管评级加分等;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例如通过香港市场交易平台吸引外资参与国内碳市场的交易,一方面学习国外成熟的业务经验,另一方面给国内的金融机构注入更强的参与动力。此外,由于目前中国碳市场是以强制性实施减排为主导,金融机构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工作。

  [2] 张叶东.“双碳”目标背景下碳金融制度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 南方金融, 2021(11): 65-74.

  [3] 李德尚玉, 赵宇心, 王栩萌. 详解15家全国性银行碳减排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8% ,6家国有行放款占比超七成[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3-03(007).

  [4] 聂正标.“双碳”目标下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 [J]. 宏观经济管理, 2022(11):37-44.

  [5] 杨博文. 明罚敕法:碳市场数据报告责任追究的罚则设计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02): 1-13.

  [7] 陈骁, 张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与政策建议 [J]. 上海金融, 2022(09): 22-33.

  □ 本文作者: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朱茜月 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营中心投资经理;周冠南 华创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

  现在思考下来,大抵是出了主观偏好,曾经在瀚蓝环境上赚到的铜板,又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类似企业上,进而导致亏损。

  另一处需要反思的地方在于,明知道北部湾港估值上没有优势,为什么不调仓换股?想来是对成长给了过高的权重吧,又是一笔偏离初心的投资,需要铭记。

  【雪浪环境:联合体拟签署约4.54亿元合同】雪浪环境公告,公司与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作为分包人拟与承包人中城院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设备采购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合同金额暂估4.5亿元。

  同花顺(300033)数据显示,2023年2月23日,上海环境(601200)获外资卖出1.35万股。截至目前,陆股通持有上海环境223.19万股,占流通股0.20%,累计持股成本15.16元,持股亏损37.75%。 上海环境最近5个交易日上涨1.83%,陆股通累计净... 网页链接

  2023年2月23日,截至14:20,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931755)上涨0.34%,报1873.86点。易方达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联接(A类:016899; C类:016900)自2023年2月13日正式发行,紧密跟踪业绩比较基准,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的最小化。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收益率×95%+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

  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931755)2021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该指数从两市选取清洁能源、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中市值较大的,以及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合计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深市场中对碳中和贡献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最近3年,该指数累计收益率为62.88%,年化收益率达18.21%。

  作为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指数,碳中和指数编制更为专业,受市场认可;也是更纯粹的碳中和类指数。该指数汇集了对碳中和贡献较大的龙头公司。截至2023年2月22日,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紫金矿业、隆基绿能、比亚迪、长江电力等,权重合计占比42.75%。

  太平洋证券认为,近年我国碳中和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持续推出,彰显减碳信心。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广阔、增量明显;以火电、钢铁、有色、建材为代表的传统高耗能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主业利空出尽业绩反转。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4000-5500万元,同比下降88.56%-91.68%,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公司新接订单、在建项目施工以及项目回款等,随着疫情结束,公司业务开展将恢复正常,静待业绩拐点出现。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保投资完成额从2013年的1416亿元高速增长到2021年的8210亿元,CAGR近50%。顺应行业发展东风,自2022年以来公司累计公司及子公司新签订项目合同6项,合计项目金额21.58亿元,充足的在手订单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丰富的林地资源有望受益CCER重启。2023年2月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仪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均表示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预计CCER重启有望加速。

  从碳汇开发能力来看,公司依托强大的研究团队,并与中国林科院、北林大、南林大等科研机构及高校紧密合作,具备从前期项目识别到后期文件编制、方案制作再到核证机构审核最后交易的全产业链经营能力,能够完成林业碳汇开发全产业链流程。2021年8月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东珠碳汇加码林业碳汇布局,目前已经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福建宁化县、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永德县、泸州航空发展集团投资等党政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相关区域林业资源。

  2月17日晚公司公告:公司与玛纳斯县玛河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草碳汇资源开发)合同》,后者以其拥有或使用的林地329万亩,草地746万亩委托东珠生态分期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合作期限31年,其中申报期1年,开发期30年。

  公司已与地方业主累计签订碳汇战略合作开发框架协议5个,涉及林地面积约2700万亩,本次新增正式合同1个,涉及林地+草地面积共1075万亩,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均在有序转化正式合同的过程中(本次正式合同即是由2022年10月公司与玛纳斯县签署的合作意向协议转化而来),截至2022年中,初步投入资金已达约3000万元。

  股价低位弹性巨大。主业生态修复正常年份4-5亿业绩,目前50亿左右市值,对应10倍估值,下行风险小,极端情况下参考22年预告大幅预亏后股价最低到10.55,下行风险10%左右。在手近4000万亩林地资源,假设每亩净利30元,业绩体量可达12亿,考虑分成比例公司业绩可以增厚5亿,给予30倍估值,3倍空间。

  【预告:第二届碳中和行动联盟成员大会暨企业碳中和研讨会将举行】财联社2月21日电,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消息,第二届碳中和行动联盟成员大会暨企业碳中和研讨会将于2月24日在昆山举行。

  2月23日,雪浪环境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作为分包人拟与承包人中城院(北京)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由联合体承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项目工艺设备设计、采购及安装工程焚烧发电及烟气系统设备采购工程。其中,公司作为成员方承揽合同内的热解焚烧系统、烟气治理系统的工艺设备及热解焚烧车间内的配套辅助设施的设计、供货、指导安装及联动调试,对应合同金额为约2.86亿元。

  接近雪浪环境的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根据当前的要求,很多重要项目倾向于“设备总承包方式”签订合同,联合体中标则是其中的一个方向,这也是公司此次以联合体参与者的方式签订合同的原因之一。

  公告显示,该合同总价为约4.54亿元,其中公司所承担工作量部分对应金额为约2.86亿元,占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5.77%。雪浪环境认为,若合同能顺利实施,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且不会影响公司经营的独立性。公司与上海院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工程分包,是双方优势互补、战略协同的充分体现,是正常的经营业务行为,不存在损害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目前很多重要项目的招标,看重合作方的‘工程总承包能力’,这也是大家看到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合同披露上,都是‘强强联合’的趋势,无论是资质要求还是研发力量,行业的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无疑都占据优势,联合出手是很正常的。”上述接近雪浪环境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雪浪环境在今年披露了多次重要合同的中标信息。2月16日,公司还发布信息提及,公司作为牵头方与苏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员方)组成的联合体为遵义环保生态产业园市政污泥处理工程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的中标人,项目中标价格为1.17亿元,占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6.45%。公司方面也称,若后续能够签订正式项目合同并顺利实施,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且不会影响公司经营的独立性。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绑定联合体获取订单可以解决自身的资源与技术能力不足问题,强化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和项目操作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业绩的成长以及跨越自身的资源与技术局限。”

  雪浪环境于2001年成立,目前公司主要业务涵盖了烟气净化处理、灰渣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领域。

  “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处于正常水平。”上述接近雪浪环境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市场复苏明显,但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环保产业的发展有释放的过程,市场存量很大,但是发展过程中,匀速前进更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柏文喜告诉记者,“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是一个可持续性较强的行业,除了项目投资建设之外,项目运维则是长期性的,而雪浪环境所在行业正是如此,除了投资建设的增量市场之外,行业目前的存量市场也存在技术改造与更新升级,以及运营维护的需求。”

  雪浪环境最新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2年净利润有所亏损。对于亏损的原因,公司解释,对收购南京卓越、上海长盈的股权所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上海长盈商誉不存在减值,拟对南京卓越商誉计提减值准备约1.04亿元。公司商誉减值准备实际计提金额,需根据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数据确定。此外,2021年公司位于无锡市经开区太湖街道双新经济园区的土地、房屋及附属设施等被无锡经开区太湖街道办事处征收,因此2021年增加了资产处置收益10516万元。

  “公司去年业绩亏损主要是受到南京卓越商誉减值的影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区域限制影响下,业务价格提不上来,利润预期也达不到。”上述接近雪浪环境的人士称,“公司也在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提高业务收入。”

  “对于大额商誉影响业绩的情况,企业还是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客观真实来加以处理,以保证财务数据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柏文喜说道。

  同花顺(300033)数据中心显示,上海环境(601200)2月23日获融资买入1160.80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50.07%,当前融资余额6613.06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62%,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处于高位。 融资走势表 日期融资变动融资余额2月23日76.66万... 网页链接

  相关链接:歌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