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有限公司)

这辈子虚度40多年,但是已经去过三次敦煌莫高窟。第一次是单位组织的旅游,跟着大部队走。但只去了一次,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我也说不清自己具体喜欢什么,就是觉得特别震撼,每一座佛像就像一把钥匙,把我内心某处一直被封印的记忆一层层被打开。第二次是因为出差去西部,距离敦煌大约700公里,办完事情之后咬咬牙又开车去了,一个人细细品味和一群人走马观花的心境又完全不同,别人旅行是忙着拍照,我却忙着做笔记,回到上海之后,竟然有种心灵被净化的感觉!

敦煌

第三次去是去年拖家带口的自驾游。太太和女儿都很想去看看,于是就带了他们去。虽然很多洞窟我都知道里面是什么,但还是甘之若饴跟着景点导游走,正常的几个洞窟走完,我又花了钱去看了几个精品窟看看,还为了照顾她们俩的感受,去了鸣沙山骑了骆驼、去月牙泉留了影……感觉这次的感受又有些不同,归属家庭的感觉特别浓!

月牙泉

回来之后,女儿和太太就找到了这部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两个人开始进行系统性的补课,我也就陪着她们看,一不小心看完了,觉得拍得还不错,至少还原了大部分的史实,也有西域的味道。今天就来为这部纪录片做一系列的详解。

敦煌:生而传奇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置敦煌郡,从此敦煌成为河西四郡之一,为大汉戍守边陲。至于敦煌这个地名的由来,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纪录片中将敦煌名字的由来归纳于《汉书》中存在的六个字:“敦,大也。煌,盛也。”属于比较正统的说法,而这六个字的现代汉语含义就是驻军很多,烽火台也经常在报警的意思,我觉得还是比较贴近敦煌的史实的。

敦煌名字的由来

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大漠孤城有了这么一个名字,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里是沟通欧亚文化、商贸、科技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向西出发延绵数千里,丝绸之路的终点停在了当时世界的两极之一:罗马城,一个同样辉煌帝国的首都。如果一定要类比,我觉得敦煌在汉王朝的地位有点像今天的上海,只不过一个依靠的是陆路交通,一个依仗的是海上运输,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一样举足轻重!

部分丝绸之路

敦煌设郡之后几十年,匈奴分化,一部分绕过大汉疆土在西域发展,对大汉的河西四郡形成了包夹之势。此时,敦煌的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这座城市隔断了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两处的游牧民族势力,让丝绸之路得以延续。但是这座城市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虎狼环伺的处境任谁都不会好过!

灰色的表示匈奴势力,黄色表示大汉的疆土

丝绸之路巨大的贸易利润和随之带来的庞大税收钱款、连通疆域之后可以打开大汉门户的野心,让敦煌一直处于被游牧民族觊觎的境地中,他们寻找着机会想攻下敦煌,这让这座城市有些风雨飘摇。终于在公元73年,汉明帝为了巩固敦煌,派出了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汉臣:班超前往敦煌,一段气壮山河的史诗自此拉开帷幕……

班超出场

仅仅带了36骑,班超就出现在了大汉西域的疆土上,纵使是他内心崇拜的卫青霍去病,恐怕也不能够有这样的胆魄,而像我这样的草民更是对这种睥睨天下的行为仰首观止。当然,班超并不会去和所有的西域势力用武力去死磕,他要走的是一条外交、军事、政治多管齐下的不寻常之路!

班超的战略

利用进退得当的战略,辅以杀伐果断的作风,班超很快在西域树立了威望,许多西域小国和班超代言的汉朝结盟,班超也顺利地在西域重整了秩序。然而正在形势逐渐变好的时候,大汉王朝的最强劲敌也随之出现了!

鄯善国国王臣服

贵霜帝国的崛起,让这个拥有20万士兵的国家不再满足于自己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侵占敦煌、继而吞并大汉成为这个国家凯撒(这个国家的国王自称凯撒)的最终目标。而他走出的第一步棋,就是试探大汉的和亲之议。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班超竟然第一时间拒绝了和亲的提议,要知道当时拒绝和亲就意味着宣战,而班超此时手上不过区区数千人马,他凭什么去叫板贵霜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呢?

贵霜的崛起

班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敦煌招募士兵。要知道大汉经营敦煌的一项整治措施就是强迁:即凡是需要削弱的家族势力或者判刑为流放的罪犯,皆送往敦煌,故而此地民风彪悍久矣!班超在一众作奸犯科之徒中选择可造之才进行训练,让自己手上拥有了一支数量并不能称得上庞大,但是战斗力却惊人的部队。也正是利用这支部队超越同期其他部队的战斗力,最终在和贵霜七万大军的较量中,掐死了对方补给不足的致命弱点,不停攻击贵霜军中外出求粮的部队,让整个贵霜部队最后失去斗志投降撤军!

投降的贵霜军副王

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当我们后人用这十四个字来纪念班超在西域的不世功勋的时候,恐怕多少有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没有问汉王朝索要什么资源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凭一己之力完成那么大区域的平定,用震古烁今来形容也是丝毫不为过的!然而,这仅仅就是一个开始。公元97年,甘英受班超之命远行西域,一路走去16000公里,最终到达了波斯湾地区,前人的广大眼界和胸怀,让我们这些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甘英西行图

公元100年,班超衣锦还乡,在西域奋战了31年之后,他回到了洛阳。两年后,这位70岁的人杰撒手归西。他为整个汉王朝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也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都镌刻在了中国的史书上……

以上就是《敦煌:生而传奇》第一集的详解!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概要: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二年),霍去病在平阳公主府出生,其母卫少儿,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女仆,其父是平阳县一名卑微的官员。出生普通的他,后来却因他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宫中并成为皇后,他也从仆人的儿子成为了皇亲国戚,他的舅舅也是汉帝国高级将领——卫青。霍去病更在16年后肩负起了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他本可以享受奢华的宫廷生活,却偏偏喜欢骑射和舞刀弄枪,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他酷爱军事,从小跟着舅舅厮混在羽林营中摸爬滚打。汉武帝十分喜欢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

公元前124年,汉匈都在紧张地备战,伺机发起更大的战役。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将是决定战场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汉武帝在爱将卫青的陪同下,来到羽林营训练场视察。看过霍去病训练后,汉武帝建议他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不料霍去病却与其争辩,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的兵法是无用的。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当时,汉匈之间的生死缠斗,仍在持续进行。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面对匈奴不断地侵扰,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全面反击匈奴。公元前129年开始,他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更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扩展的信心,自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驱逐之后,匈奴通过这条走廊,向西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族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若汉帝国能够夺取河西走廊,既能解除匈奴从西方对中原腹地的威胁,又可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大大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斩其右臂,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走廊东段归休屠王管辖,西段封给了浑邪王

汉武帝知道,汉匈之间的战争是极其特殊的。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筹集地区,很难及时得到后方的补给。匈奴骑兵强大,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突然性强。这让习惯两军对垒的汉帝国,防不胜防。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领10万大军与匈奴主力单于对决,17岁的霍去病,以嫖姚校尉的军阶随队出征,在其中一次大战中,卫青所率主力大军伤亡惨重,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入,立下战功。这次战役引起汉武帝高度重视,他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的旅游标志,青铜铸成的骏马,从2000多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

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马踏飞燕

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也因此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所以汉武帝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汉军队也在与游牧民族不断交锋中逐渐成熟,不再是到战时才征召的农民骑兵。在充盈的财政保障下,骑兵数量也急剧膨胀,一度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相当于中国现役部队总兵力的1/5。基于打通和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霍去病率领1万精锐骑兵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后率部急速转战六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随即,越过焉支山,连续疾近500公里,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惊慌失措的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霍去病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河西走廊地图。看着前方,他知道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

霍去病凯旋,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此次作战虽深入匈奴境内,但没能达成围歼匈奴主力的既定目标,休屠王和浑邪王逃之夭夭。因此,汉武帝将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此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出现:由老将公孙敖率军从东面迷惑敌人,吸引匈奴的注意力,霍去病趁机绕道闪击匈奴后方,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纵队切断匈奴援军的路线。若此次作战实施成功,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

从三个方向出发进行作战行动

公元前121年夏天,汉武帝下达了出击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三个方向出发。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进军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其达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又前往部队的作战目的。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霍去病的后方作战

但此时霍去病发现,精心策划的作战计划出现了意外,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按预定计划和霍去病会师,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师突然陷入困境。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力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他决定铤而走险,向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发动攻击。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霍去病突然的袭击,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早在2000年前,匈奴人就在焉支山下这片天然的草场上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草场。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了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山丹,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中原马。

山丹军马场

被霍去病击溃的匈奴唱着悲凉的歌,退出祁连山牧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兴奋的汉武帝刘彻下诏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听说此事的霍去病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史官司马迁记录了霍去病这句话,便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霍去病的辉煌难掩另外一个人的失意。在这场宏大战役中,张骞因贻误战机免去博望侯成为庶民。

连续发生的河西大战,匈奴节节败退,愤怒之极的匈奴单于打算召回并杀掉休屠王与和浑邪王。听到风声的他们万般无奈决定向汉帝国投降。得知这个消息的汉武帝担心有诈,思虑再三决定派霍去病率领部队前去受降。这是霍去病一年之内第三次受命出征河西走廊。尽管两次战败但他们仍拥有数万军队,且受降地点远在匈奴境内,很有可能突然出现变故。

果不其然,当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还未到达匈奴时,休屠王临阵变卦拒绝降汉继而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但浑邪王自己也举棋不定。面对人心浮动,剑拔弩张的受降场面,霍去病淡定自若,策马走入匈奴军营,来到浑邪王面前,命令军士将正要逃跑的匈奴兵就地杀掉,震惊不已的的浑邪王只得交出佩刀,在汉军队的护送下前往长安面见汉武帝。

公元前121年末,年仅19岁,且经历了三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著名的“河西之战”终于落下帷幕。同年,汉帝国首次设置酒泉、武威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

经过河西之战后,汉匈之间的战争发生了逆转,但北侧的匈奴并未真正的屈服。

公元前119年夏,为巩固河西之战的成果,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直击匈奴单于总部,霍去病的部队在全歼匈奴主力之后,一路冲到被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

漠北大战的路线图

狼居胥山祭天仪式时的霍去病

此时的汉帝国国力强盛,不仅收复了秦时代的领土,还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甘肃,设立了郡县行政建制。在汉武帝的心中他强烈渴望建立一个疆域万里,在邻邦中建立威望的国家。

汉武帝的宏图梦想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帝国打通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召见张骞,任命其为中郎将并代表国家再次出使西域。他带领着一支300人的庞大出使团,并携带着帝国出土的丝绸、瓷器、茶叶、牛羊币帛等财物浩浩荡荡地向西域出发。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出使,他们不再担心匈奴轻骑的威胁与骚扰。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当年张骞离开西域时曾郑重许诺说,总有一天,他还会回来的。这一次,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顺利地抵达了乌孙国,并表达了结盟的意愿。在此期间。张骞还派副使分道赴大宛(yuan)大月氏(rou zhi)大夏、安息,身(yuan)毒,和天山以来的于阗(tian)、扜(yu)弥等地进行访问。

张骞出使西域访问国家

张骞和他的使团将从汉帝国带来的丝绸等物品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以及毛织品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的传到了中原。西域各国也纷纷遣使来汉,开启了中原与西方的广泛交流,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纷纷进入中原。

海兽葡萄纹铜镜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入中原内地。

汉代驼俑

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

遗憾的是,河西走廊上出现的繁荣景象,霍去病却无缘看见。公元前117年九月,年仅2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他的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

霍去病墓

马踏匈奴雕像

今天,在河西走廊东面的兰州市依然有他的雕像,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霍去病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霍去病雕像

霍去病雕像

霍去病辞世两年后,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的张骞被汉武帝任命为大行令,可惜这样的荣耀来得太迟,一年后,张骞与世长辞。由此,一段在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落下帷幕。

张骞墓

公元前112年10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随后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汉武帝向着西方急流远眺,汉帝国的使者、商队、军队正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奔赴富饶的西域。尽管他一生中都没有踏上河西走廊,但他知道,为了打通这条走廊,有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忠骨销魂,常眠戈壁大漠。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汉武帝在黄河岸边

一年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管理区设置完成。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今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河西四郡,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与此同时,汉帝国还在河西走廊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部要塞,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在敦煌以西80公里处,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

玉门关和阳关

2000年来,历经无数历史沧桑。时至今日,当年的四郡,变成了如今的河西五座城市,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其中四座城市的名称依旧没有改变。

河西五座城市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的广大地区纳入中原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至此完全打开。只有控制了河西四郡,才能通过河西走廊夺取并完全掌控西域地区,汉朝的版图才能到达帕米尔高原以西,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此时的汉,已经可与罗马帝国比肩。两国之间是生机勃勃的安息与贵霜两个王朝。

当时的版图

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为巩固河西走廊,确保往来军民的安全,以长城为主体的防御体系逐渐建立。长城是中国古代为防御外敌而被迫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攻打匈奴,在秦军占据河套地区后开始有计划地将之前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甘肃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修筑东起永登,西至酒泉的长城的防御工程。数年后,汉长城又从酒泉延伸到了玉门一带,庞大的防御体系横贯了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这个防御体系在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它由烽燧城,城障、坞院、出入境、关卡等组成。公元前102年,汉朝又在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居延塞,其北起居延泽,向南沿黑河河道延伸,分别与张掖塞和酒泉塞相连,在河西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庞大的防御工事。

三段防御体系组合严密,风水相连,有效的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畅通运行

此后,随着汉朝向西拓展军事外交,河西走廊的军事要塞,沿着疏勒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古盐泽地区,即今天的罗布泊。它们不仅是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是交通线和供给线。

汉朝中央政府的邮驿系统也随之延伸至酒泉,鄯善楼兰境内。河西边塞的施工困难重重,河西走廊上的一些戈壁荒漠缺石少土、流沙淤积。于是,建造工匠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将遍地而生的红柳芦苇、芨芨草草等植物茎秆创造性地运用到城墙与要塞的建筑之中。河西汉塞因此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边塞建筑。河西走廊也是今天汉长城分布最集中、保持最好的地区。

公元前105年,汉朝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向西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使臣在君主的面前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也派出使者带着鸵鸟蛋和通魔术的骊靬(qian)人作为礼品,赠给汉帝国。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使臣,此来彼去,络绎不绝。

千古名关,长城烽燧,驿站驼队,马踏飞燕,河西四郡......2000年来它们始终屹立在戈壁风沙的苍茫岁月,见证着汉帝国对这条战略通道的宏大经略,它们承载着河西走廊的荣耀和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以及已经启程,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物种珍宝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汉朝的都城长安。在世界范围内的海运兴起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世界的最主要通路。2000年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代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因为汉武帝的宏图梦想和他的长远战略眼光,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举。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西域地图才使得汉武帝的宏图大梦有了实现的基础,再加上霍去病的骁勇善战,英勇果敢,汉帝国才能打开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通道。很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短暂又辉煌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照耀了天际之后,一闪而过。

河西走廊通道的打开,离不开每一个为之奋斗的士兵们,张骞用13年的美好时光换来了西域地图,霍去病的英勇胆识和骁勇善战驱逐了匈奴,他们最终都长眠于地下,更有多少的忠骨英魂埋葬在那漫山黄土之下,每一个朝代的轮换与鼎盛都需要血肉之躯去换,每一个时代的和平与安宁,更需要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去换,纵然觉得岁月静好,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忘怀那些曾经为现在和平生活所努力过的先辈们。

(注:图片和素材来源于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侵权必删)

2020年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新丝绸之路的铁路货运量的显著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列车增多,运量增加,欧亚大陆各条线路都有了新的目的地,但拥堵和东西向不平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一年的新丝绸之路可谓喜忧参半。

2020年之初,紧接着货量快速增长的2019年,新丝绸之路就展现了有着良好的发展势态。然而,在1月底/2月初左右,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武汉由于疫情而全城封锁,铁路货运行业也不得不放慢节奏。

整个行业都以为事态会急转直下,因为封城除了意味着列车班次减少和大量的经济损失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冠疫情给海陆空运输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波及铁路货运,反而使其受益。

重大转变

空运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运输方式之一。大部分客运航班被取消,导致货运能力急剧下降。而由于运力不足,空运价格不断飙升。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托运人转而寻找可行有效的替代运输方式来保障其货物在欧亚走廊上的顺利运输。铁路货运临危受命,担起了疫情时期跨境运输的重任。大量飞机停飞,卡车则因诸多限制而不能跨越边境,火车因而成了最佳选择。

交通和运输量

在2020年的最初几个月,向铁路运输的转变为该行业带来了诸多好处。铁路货运在欧洲-中国之间的运输量和交通量都有显著增加。具体来说,俄罗斯铁路公司宣布,其交通网上的集装箱运输量在2020年增加了一倍。在中欧运输走廊上,俄罗斯铁路公司共转运了50.26万个标准箱。此外,中国铁路今年的列车数量增加了约3000列,达到了12000列的傲人成绩。

同样的,欧亚之间宽轨段的主要运营商UTLC ERA在12月初就迎来了50万标准箱的里程碑式节点。此外,DB Cargo Eurasia的收入超过1亿欧元,与2019年相比翻了一番。

这些数字表明,在疫情爆发期间,铁路对货物运输至关重要。它成为首选的运输方式不仅是由于空海运受阻,更是因为它稳定、可靠的运输实力。如今与其说铁运是一个替代方案,不如说它是海陆空以外的第四大运输方式。

过境国

新丝绸之路沿线的过境国对保持铁路货运服务的高质量、高速度和高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大量货物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过境。尽管由于这些主要过境国的铁路基础设施存在局限,造成了一些零星的问题,但它们还是成功地承载了大批货运。

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一样也是组成 "中间走廊 "的国家之一。这一走廊为欧亚运输提供了另一条还不是很繁忙的路线。虽然中间走廊的交通量不大,但它将两个高加索国家纳入到新丝绸之路的版图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以来欧亚间的贸易量增长也可以惠及到这些欠发达的内陆国家,使其可以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抓住机会,争取经济红利。

除了主要过境国以外,一些尚未成熟但很优质的过境国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了新的铁路基础设施,伊朗和阿富汗开通了首条铁路线,土耳其开行了首趟从伊斯坦布尔到中国的列车。区域内国家发展越多,对铁路货运越有利,因为它可以优化服务,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建立更高效的货运联系。

新增欧洲目的地

在2020年期间,许多欧洲城市成了中欧班列的新目的地,比如列日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甚至英国也通过欧洲港口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铁路联系。

而在过境口岸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通过波兰和乌克兰的新服务。该服务在去年4月开通,当时正值亚洲到欧洲的交通量持续上升。布列斯特/马拉舍维奇的严重拥堵现象导致业内在欧洲寻找替代入境路线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境乌克兰的路线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过去的政治问题而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加里宁格勒

2020年还有一条更有意思的替代路线,那就是途经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路线。该线路始于2017年,是作为马拉舍维奇主通道的替代方案开通的。货运列车在穿越白俄罗斯后经立陶宛进入欧洲。这条线路在缓解边境交通压力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一步来讲,由于地处波罗的海区域,从飞地出发,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比如在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出发,将货物装上分运的船只,继而运往斯堪的纳维亚、比荷卢或英国的目的地,同时也有从加里宁格勒直达德国杜伊斯堡的火车。另外,一些值得关注的线路还有成都-鹿特丹、加里宁格勒-罗斯托克-维罗纳,还有西安-纽斯快线,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和德国之间最快的铁路通道。

集装箱短缺

2020年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集装箱的不平衡流动,欧洲港口堆积如山,而中国一箱难求。早在疫情刚爆发之时,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进出口平衡就被打破了。具体来说,11月,中国每周向欧洲发送约10列整车。而东行列车每周不超过两列。

不仅东行列车的数量明显减少,运力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火车所运载的集装箱并非都是满载,而是空着返回中国的,更有甚者有些集装箱根本无法返回。因此,中国遭受了集装箱严重短缺之苦,而与此同时,欧洲港口却堆满了集装箱。这种情况也影响了集装箱使用的相关成本,这种状况就像一个恶性循环,需要刹车。失衡和集装箱短缺的问题构成了铁路部门在2021年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之一。

政策方面

"新丝绸之路 "的未来在于两个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一是政府支持,其二是技术和地区的进步。在政治方面,欧盟承认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期待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使双方都能受益。因此,欧盟要求中国在透明度、可持续性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尊重已实施的政策。

中国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平衡东行/西行货量。为此,政府只对完整的往返列车进行补贴,以减少返回中国的空集装箱。此外,补贴不适用于特定产品,而附加值较高的货物则会得到特殊的资金支持。这样一来,列车运力和西行列车数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关于增加东行货量,人们相信,建立中欧冷链班列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正在鼓励使用40英尺自备冷藏集装箱的原因。

同时,中国正试图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俄罗斯是中国政府比较关注的参与者之一。这意味着更多关注各合作伙伴的具体利益,而不只是制定一个简单而普遍适用的政策。

可能的进展

此外,互操作性、数字化和改善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是铁路部门的主要目标。人们经常讨论具有竞争力的过境点对新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性。许多铁路企业、物流公司和托运人已经意识到,改善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基础设施对每个参与者都有好处,因为目前这些国家在欧亚贸易中还没有占据核心地位。

这一设想并不是空谈。首先,如上所述,各种路线和运输方案可以帮助行程中欧之间优质且快速的连接。改善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不仅能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也有助于建立更频繁地开行列车。此外,由此带来的竞争有助于避免垄断,为所有参与者建立平等的条件。

通过在 "新丝绸之路 "各条线路上实施数字化和互操作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上述所有内容。通关的便利化无疑可以助力过境国吸引更多货量。

在这些趋势下,新丝绸之路无疑可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更加蓬勃发展,并在欧亚运输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国际铁路货运资讯!

今年7月1日,中老铁路万象南站换装场正式建成投用,首批跨境集装箱货物在此驶向泰国林查班港。这标志着中老泰铁路实现互联互通,陆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更加便捷畅通。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表示,中老泰铁路项目是惠及东南亚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值得赞誉,在于它为沿线各国带来投资与商业合作机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在合作中不断发展,搭建起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吸引全球目光。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共建的方向不断前进。

着眼世界需要,提出“一带一路”高瞻远瞩

回顾“一带一路”倡议问世的背景:首先是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开放与联结。这种联结方式与以往不同,过去是西方的资本、产业和技术进入中国,中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中国开始以资金、技术及发展经验,对接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帮助别人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这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投资世界基础设施的条件已经具备。从2000年到2010年左右,中国基本建成国内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完成基础设施革命,在很多方面比美欧发达国家更先进、完善。对于中国的港口、高铁、公路、机场和通信网络建设,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专家和官员都由衷赞叹。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来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中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以及人力资本已经配套并臻于成熟。

国际机构评估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达到几百万亿美元,而这个领域的全球投资只有几千亿美元。西方资本、大企业和政客都看不上基础设施市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不仅收益率低,而且周期长;先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程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迎着西方舆论质疑,“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日积月累,形成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金字塔“塔基”。这种发展和合作方式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变。

第三,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条通过陆地延伸,一条通过海洋延伸。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不断推进,这两条线不仅向中国周边辐射,而且越走越远。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合作模式和发展方向是对的。华盛顿的战略精英们近几年才意识到,在这方面他们落后了,全球基础设施市场不能拱手让给中国。于是,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其目的是想保证自己在亚太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美国又抛出“重建更好世界”(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不管这些计划最终能否实现,已经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目光远大。

“一带一路”是倡议,而不是某种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各国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这种发展合作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和接受,逐渐变成全球性合作,爆发出巨大潜力。不管美西方的某些媒体和政客怎么抹黑、攻击,“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共建“底色”不会变。

理念不断丰富,合作建设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更多国家和民众承认,有利于我们厘清“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概念之间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导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这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拘于中国自身利益的狭隘需要,它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各国发展的共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国共建共享各类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逐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2018年2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被写入宪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是平台,也是台阶,参与共建的国家一步步登上台阶,抓住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不断推进,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升级。起初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是“要想富先修路”,很快就转变到基础设施联通和产能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我们总结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合作互动中,我们与沿线国家走向三个“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们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紧密、默契。

从最新的发展来看,“一带一路”还辐射出三条南北走廊,分别是中巴经济走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其中包括中老泰铁路项目)、巴尔干半岛经济走廊。中欧班列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物流运输网络,不是只有铁路,可以海陆空多式联运、可以转接公路甚至直接联通电子商务,实现数字丝绸之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项目也发挥共同防疫的作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未来还会成为“低碳绿色丝绸之路”。

应对新挑战,信心更坚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很多国家的经贸、金融都面临严峻挑战。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比以前更大的障碍及困难。

首先,近两年多来不少海外项目进程受阻,人员往来受限。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设备、物资、原材料不能及时运送到项目工地。种种原因之下,部分项目被迫放缓,少数项目不得不停工。

其次,由于受疫情影响和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沿线国家经济起伏不稳,有些国家出现政治动荡甚至权力更迭。这也给当地“一带一路”项目带来波折。此外,一些NGO组织出于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阻挠个别“一带一路”项目的正常运行。各种利益集团的态度不一,一些国家内部对是否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出现分歧。

再次,美西方继续利用话语权优势,鼓噪舆论,攻击抹黑“一带一路”,抛出所谓“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论调,蛊惑人心,破坏“一带一路”形象。

此外,俄乌冲突持续令中欧大通道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或将受到长期影响。美西方以俄乌冲突为由,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制造障碍。美国的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等计划,目的是取代、对冲“一带一路”,或者对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直接干涉内政。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一带一路”是否还能进行下去?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联结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符合沿线国家加快发展和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这个大方向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尽管有疫情和种种阻力出现,共建“一带一路”在最近三年仍然成果斐然。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今年3月初表示,过去一年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扎实推进。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运营都在稳步推进,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在发展中肯定会碰到新问题,会让人预料不到而措手不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总会找到解决办法。就共建“一带一路”而言,新的联结和新的通道不断出现。美欧纷纷出台计划,想替代或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反过来证明“一带一路”方向对头,我们对此更有信心。从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蓝点计划”,到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后一年多来先后提出的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都证明美国不想放弃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市场。但他们在这个领域如今已没有竞争优势。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七国集团号称要以6000亿美元对抗“一带一路”,实际上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即使他们筹资能力够,在投资周期和建设能力上也难以与中国竞争,美欧日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在硬实力不足的背景下,美西方只能通过软实力来阻挠“一带一路”推进,包括规则、舆论、价值观、文化等工具,利用当地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阻滞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正常推进。对此,我们要有备无患,沉着应对。

共建“一带一路”,是为了带动全球投资和经济复苏,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搞单边主义,不搞包打天下,我们乐见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入其中。通过市场规则、多边机制、多元主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大范围的广义“一带一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贯穿整个21世纪。(作者黄仁伟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