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 | 徐宁

编辑 |

“南北船”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中船系股票应声大涨。

8月2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据第一财经消息,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在该会上透露,两船重组境内外反垄断审查工作全面完成,两船重组各项工作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钱建平介绍,中国船舶已经推进实施了集团总部机构改革,船海服务业和智库咨询机构专业化重组整合,地区公司区域化整合实体化改革,新组建重大工程管理中心、未来发展研究中心和装备保障中心等重要改革事项。

钱建平表示,后续中国船舶集团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科技创新体系重塑、上市公司整合融合等深层次改革工作等。

8月24日,据中国船舶集团官网消息,该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国船舶集团将加大在沪发展力度,加快在沪产业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LNG)船、深潜装备等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在沪集聚发展。

受上述消息影响,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今日股票大涨。

截至8月25日13时30分,中国船舶(600150.SH)、中船科技(600072.SH)涨停,股价分别为20.99元/股、13.06元/股。

此外,中船应急(300527.SZ)上涨8.02%、中船汉光(300847.SZ)上涨7.38%、中国海防(600764.SH)上涨7.25%。

中船防务(600685.SH)上涨6.34%、中国重工(601989.SH)上涨5.68%、久之洋(300516.SZ)上涨4.42%、中国动力(600482.SH)上涨2.96%。

2019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支持下,原中船工业集团和原中船重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

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大型央企,两者分别有着“南船”与“北船”之称。

根据重组方案,新设的中国船舶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

今年7月,中国船舶、中船科技等发公告称,它们于近日收到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启动联合重组相关程序的说明》。

该说明称,中国船舶集团决定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所属上市公司的收购程序。

中船科技等企业在收购报告书中均表示,此次收购是为了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聚焦船舶主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企业,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今年3月,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在《国资报告》杂志上发文称,集团正在加强战略引领,完善运营管控,优化军工体系,增强协同合力,切实发挥重组效应。

雷凡培提出,到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目标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有力支撑海军实现战略转型。

到2035年,中国船舶集团将基本成为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一代海军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将全面建成;到2045年,中国船舶集团将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成为全球船舶行业领军者。

据中国船舶集团官网消息,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集团新接合同金额、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9%、18.2%、32.8%和34.4%。

澎湃新闻记者 邵冰燕

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清洁能源研发成了近几年来船厂、船舶配套设备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和中国船舶集团联合主办的2022年国企开放日活动,深入走访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位于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渤船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七二五所青岛双瑞”),参观了生产一线、重要产品,深入了解了造船工业传承发展、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

2019年11月26日,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组后的中国船舶集团,目前资产总额8776亿元,员工22万人,103家成员单位,拥有35家科研院所,6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名工程院院士,开展300多个专业方向的研发设计工作,连年保持各项经济指标稳步提升,已是全球最大造船集团。

此次探访活动中的渤船集团始建于1954年,是“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唯一一家造船厂,时称新中国第一造船厂。渤船集团拥有七跨式室内船台车间、30万吨级大坞等现代化设施,可实现全流程三维数字化设计,具有强大的钢材加工和船舶总装建造能力。

大船集团始建于1898年,是我国舰船总装建造及维修保障的主要基地,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大船集团是国内设计建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船体及上部模块数量最多的船厂,建造的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约占世界营运船队的15%。大船集团共有船坞21座,船台10座,舾装码头21公里,总占地面积1230万平方米。

七二五所青岛双瑞所属中国船舶七二五所成立于1961年,是专业从事舰船材料研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2021年营业收入超95亿元,七二五所双瑞品牌价值达到66.20亿元。七二五所青岛双瑞在腐蚀控制、水处理、气体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渤船集团:实现模块装调与船台建造并行建造

第一站,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渤船集团,参观了智能制造装配与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体验了新老车间的创新变革。

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渤船集团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了先进焊接、智能制造等实验室,拥有先进实验设备近万台套。在渤船集团智能制造装配与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澎湃新闻记者感受到老车间里的新“活力”。一套套现代化设备在各位高级技师手中有序作业,焊花闪耀间,产品一次成型,由机器人转运到下一道工序。

智能制造方面,渤船集团打通全流程数字化制造链路。其中,分段制作车间投入使用,针对分段制作主工艺流程缺少数控工艺设备的短板,研制了平面分段等数字化装配焊接工艺设备,目前已完成平面分段等装配样机研制,具备验收条件,完成了部分焊接工艺装备的技术方案,具备开展制作的条件。

此外,渤船集团缩短后续产品建造周期,实现了模块装调与船台建造从串行作业到并行建造的根本转变。“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主干网络基本建成,车间制造专用网络终端基本覆盖到工位级。

大船集团:下半年物量将比上半年增加20%

在大船集团,澎湃新闻记者参观了应用产业口罩生产线、钢材加工生产现场、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登上了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

大船集团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在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上,中国船舶大船集团招商30万吨油轮项目经理李吉明向包括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介绍称,甲板面底下装原油的货舱,满载可以装200万桶原油,原油价值在2亿多美元。该船预计在8月底进行航行试验,预计9月可以把船舶交给船东运营,该船型造船周期在13个月至14个月。

李吉明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订单情况方面,目前VLCC超大型原油轮一共117艘。钢材涨价对造船成本控制压力很大,由于签订船舶合同通常在两三年前且为固定价格,因此随着原材料涨价,船厂通常通过一些节能降耗的措施来降低造船成本。

“近两年集装箱船到了市场高点,大船集团也已开始从油轮建造转向集装箱船建造的过渡阶段。”李吉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全球各大班轮公司都在投资建新的集装箱船,所以国内的各大船厂也在慢慢转型建造集装箱船。此外,在传统动力的基础上,都在向高技术附加值的双燃料船舶转型,目前LNG动力船已非常普遍。

近年来,大船集团建立“云谈判、云签约、云交船”模式,生产进度全面提速,整体交船量呈不断增长趋势。2022年上半年,大船集团新造民船交付了10艘/140.05万载重吨,下水船舶中新产品占50%,同比增长了67%。30.8万吨超大型原油船项目、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8)等多个新产品顺利下水。

大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忠在媒体交流会上介绍,2022年以来,民船海工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上半年,大船集团完成承接船海产品32艘/293.3万吨,合同总金额超过了160亿元,已经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各生产基地订单比较饱满,基本上接到了2025年甚至到2026年。

杨志忠还表示,“我们认为目前市场的活跃程度仍然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的一季度还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当然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未来越来越聚焦一些单独的、特定的船舶市场。其中LNG船仍然非常火爆、集装箱船仍然有需求。”

大船集团副总经济师、生产管理部部长刘传在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整体下半年大船集团的物量会比上半年增加20%。从明年的物量上来看,预估也会有在20%至30%左右的提高。

七二五所青岛双瑞:船舶氢燃料未来一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七二五所青岛双瑞,澎湃新闻记者参观了公司展厅和智能化设备车间,通过三维动画、VR影像等方式亲身体验高科技产业,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数字化工厂建设。

作为船舶配套设备行业领跑者,青岛双瑞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关键设备。系统中的核心部件电解槽模块单元,拥有自主知识核心技术,满足国际标准,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青岛双瑞总经理付洪田在媒体交流会上向记者介绍,青岛双瑞已获订单超3000艘,交船超2100艘。其中,中大型船舶全球市场占有率占到30%,实现全球市场覆盖,国外订单占比80%,在中大型船舶压载水处理市场占有率和装船量全球第一。

澎湃新闻记者实地参观了青岛双瑞的MES、WMS、智能化生产线,从销售服务、生产制造、检验追踪等方面了解了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的运行情况。

青岛双瑞智能化生产线 澎湃新闻记者 摄

青岛双瑞建立了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系统,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业务平台。负责人介绍,建立项目计划执行平台,强化从设计到产品交付全流程管控。生产运营指挥中心的建立,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压载水项目执行周期由210天缩短至60天以内,达同行业领先水平。此外,生产交付及时率由42%提高至90%以上,存货降幅达83%。

青岛双瑞副总经理郭宇在媒体交流会上告诉记者,目前船舶氢燃料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在欧洲部分国家,一些已经在投入运营的氢燃料船舶实际上还属于示范项目,尚未在产业链上形成闭环,在运输储存以及船舶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但从船舶的未来发展和世界碳减排角度来看,氢燃料在将来一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再好的产品都有生命期,过了一定时间都会变得落后。”尽管在探索零碳燃料的船舶装配系统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实力是青岛双瑞科研人才克服困难的底气。

2022年2月,青岛双瑞船用甲醇燃料供应系统获LR船级社AIP证书。7月,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AFSS)全球首获LR及CCS船级社原理性认可(AIP)证书,这是青岛双瑞在船舶清洁能源供给系统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丁晓